Search

《教學隨記》穩定度 vs 活動度

穩定度跟活動度哪個比較重要?
  • Share this:

《教學隨記》穩定度 vs 活動度

穩定度跟活動度哪個比較重要?

說句實話,小孩子才做選擇,我全都要。

舉一個肩膀的例子好了。

你想到肩膀的穩定度訓練,你可能會想到平板,它是一個靜態的練習。

而你想到肩膀的活動度訓練,你可能會想到動一動拉一拉,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練習。

所以如果一個人肩膀活動度不足,我們就做活動度的訓練,拉一拉伸展一下,然後肩膀就好了。

嗯,如果這樣就解決了,這個世界該會有多麼美好啊,當然某扣林啊!

這樣的二分法其實有點危險。

像上個週末的課程裡,課前我們做了簡單的肩膀活動度檢測,有部分同學的肩膀活動度是不太好的。

早上的練習裡,我們大部分都在做的是靜態的練習,甚至活動範圍遠小於會遇到阻礙的角度,也沒做任何傳統的拉伸,但在練習結束後大部分的同學肩膀活動度都變好了。

咦,這是怎樣一回事。

關節中軸化。

通常出現活動度障礙,在排除外傷等因素後,簡單講都會是神經肌肉控制跟協調可以去解釋的。

所以如果透過練習讓關節回到中立位,關節肌肉等的本體感覺受器接受訊號正確,通常就更能誘發正確的動作模式,而讓活動度變好。

而理論上,穩定度應該發生在活動度之前,Stability over Mobility,如果有上過一些相關的課就應該不陌生。

一個舉手動作,外觀看起來像是直接舉手,但身體內發生的事,簡單敘述應該是:
1 感覺身體關節的當下的位子
2 核心脊椎穩定
3 肩胛骨穩定
4 舉手的肌肉發揮功能

所以當前面的事情沒有好好的被執行,舉手當然受限,這時候一直伸展,可能效果就不會非常理想。

所以回想到DNS的命名,動態神經肌肉穩定,真的是很有邏輯,所以我們要的是動態的穩定。

所以活動度跟穩定度,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啊。

「所謂的活動度,就是一個動態穩定度的總和。」

不過當然也不排除遠端的肌筋膜緊繃,而往內影響的例子,但這就是身體有趣的地方啊。

有空再聊更多摟。

#教學隨記
#教學隨記真的是隨便記
#dns #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
#關節中軸化
#kensyogalife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